香港人為生活營營役役,工時長、加班也是日常,加上疫情衍生了在家工作,僱員的工作壓力及其心理狀況備受關注。為了解「打工仔」生活及工作上的各種困擾對其職場表現及身心健康影響,有機構於2011年至2022年持續進行「香港打工仔身心健康調查」,結果發現四成自覺工作壓力嚴重,更有近兩成僱員曾想過自殺或自殘。有臨牀心理學家強調,僱員閒時要為自己「把把脈」,問問自己的心理狀況,每天預留五至十分鐘安靜時間,可以透過腹式呼吸或靜觀練習,察覺自己的心理狀態;僱主可為員工制定措施,營造正向及精神健康友善工作環境。
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僱員發展服務及富達盟信顧問有限公司推行「僱員支援計畫」為僱員提供身心健康服務,並於2011年至2022年持續進行「香港打工仔身心健康調查」,訪問了六百二十七名計畫使用者,深入了解「打工仔」的職場身心健康。調查顯示四成自覺工作壓力嚴重,更有近兩成僱員曾想過自殺或自殘,情況令人關注。調查採用國際認可、反映僱員支援計畫效能的「職場狀況量表」(Workplace Outcome Suite),以了解他們在面對各類型生活及工作困擾下,其「職場狀況」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。
「職場狀況量表」包含五大指標:「心不在焉」、「工作投入度」、「生活滿意度」、「工作苦惱度」及「缺勤率」,從而比較香港及國際「打工仔」的情況。結果發現近八成人「工作時心不在焉」,較國際水平多出約兩成;近五成人「未能投入工作」及「對生活不感滿意」,分別較國際水平多出約兩成及一成;逾三成人表示「害怕上班」,較國際水平多出約一成;更有約三成半人曾「因面對困難而請假」,在受訪期間的過去一個月內平均索取六點一日病假。
多項精神指標 遜於國際水平
富達盟信顧問有限公司臨牀心理學家及個案經理梁嘉慧博士分析指,除了個人成長、人際關係及家庭問題會造成情緒困擾外,工作更會影響心理狀況。「我們留意到,本港僱員壓力由2011年起至疫情前均一直上升,疫情時曾回落,但去年又再回升。疫情期間大部分僱員對健康感到焦慮,其次是未能適應工作模式的轉變;當重返工作環境時,他們又會比較擔憂與同事和上司重建關係。」她又發現,五十歲或以上、任職中高層的僱員的壓力來自工作及家庭,五十歲以下的僱員則多受情緒困擾。
不同行業及工種均有不同的壓力,梁嘉慧解釋壓力的形成,「是當一個人處身或面對轉變或困難的外在環境,超過內在心力或體力均無法承受的失衡狀態。」參與「僱員支援計畫」的使用者均來自各行各業,包括銀行業、物流業、零售業,以及任職大學文職人員或政府機構等。「以航空業為例,在疫情期間該行業大受打擊,僱員不但要適應各種隔離政策,其後更被遣散及面對工作類型轉變的情況,不少從業員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;與經濟發展息息相關的銀行業,僱員及管理層均是首當其衝受到影響,而投資銀行及會計等工種,其壓力變化之大也會影響僱員的心理狀態。」
壓力和工作表現
人有壓力是正常不過的事,思健心理諮詢中心總監暨註冊臨牀心理學家趙思雅坦言,壓力與工作表現相互關連,僱員在有適當的壓力之下,工作表現較佳,無壓力反而會使人失去衝勁;過多的壓力則會令人困擾、工作表現下降 ; 所以,維持適當壓力可令工作表現處於最佳狀態。「但當壓力過大,過於一個人能承的程度,便會出現職業怠倦的狀態(burn out),亦是人們俗稱的『爆煲』。」她續指,除了一般認知的工時長、薪酬福利、上司管治方式或公司制度外 ,工作地點偏遠或環境密閉、人事關係及工作模式等因素均會形成工作壓力,並導致出現情緒反應。「以工作環境為例,曾有個案因其工作空間沒有窗戶,密閉的環境讓她感到十分局促,這可成為僱員的壓力來源;疫情期間慣於在家工作,有不少僱員反映疫情後每天迫車上班、花長時間坐在公司、面對久未見面的同事等,都成為他們的壓力。另外,有些對社交感到焦慮的僱員,對於工作需要與人合作或接待客戶的工作模式也會感到有壓力。」
常見壓力反應和警號
趙思雅強調,人有適當壓力是正常的,惟當壓力過於可承受的程度,身體機能、情緒、認知功能及行為等均會出現不同反應,例如不少人會失眠、腸胃不適、肌肉痛、偏頭痛,抵抗力下降;情緒容易緊張、暴躁、煩躁不安或抑鬱等; 思想方面,有些人會在工作壓力大時專注力及記憶力下降,經常「失魂」,也經常擔憂工作,影響工作表現;亦有部分人因未能承受工作壓力而對自己充滿負面想法,自我價值低,或相反對其他同事、上司感到負面,甚至對同事懷有敵意。」她曾接觸過一些在職人士,尤其是工作壓力較大的管理層和需要追趕業績的員工,他們可能會採用不合適的方法排解壓力,例如倚賴酒精、吸煙,或服用安眠藥,甚至毒品來麻醉自己。「這些成癮行為不但不能舒緩壓力,更嚴重影響工作、生活、身體及人際關係,形成其他情緒疾病。」如果以上壓力反應持續,並影響生活、工作表現、人際關係或健康,就已經是警號,需要盡快尋求專業心理支援。
抗壓五式 為自己「把把脈」
梁嘉慧則表示,僱員閒時為自己「把把脈」,問問自己的心理狀況。「我鼓勵僱員可嘗試抗壓五式(MNCPR),學習應對壓力和提升身心健康的方法——適當飲食是指每頓吃七至八成飽及留意咀嚼速度;保持與朋友面對面社交,既可互相傾訴,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也能提升多巴胺,讓自己快樂。」她續稱,除了藉此檢視現時的方向,為自己定下未來的願景及目標外,也可重拾自己的初衷。「放鬆可以是壓力的復修,可分為小復修及大復修,前者是找時間休息,例如每天五分鐘拉筋或放鬆運動,後者則是去旅行或遠足,讓身心靈得到休息。」
抗壓五式「MNCPR」
Movement:多做運動
Nutrition:適當飲食
Community:保持社交
Purpose:定下目標
Relaxation:自我放鬆
如何處理壓力?
趙思雅建議,在職人士每天為自己預留五至十分鐘的安靜時間,「可以透過放鬆練習,如呼吸或靜觀練習,讓自己只專注在呼吸上,期間可留意自己的呼吸速度、情緒變化、出現在腦海中的思緒想法,進行自我溝通,最重要是察覺自己的細微情緒反應及壓力癥狀。」她亦鼓勵僱員在工作以外的時間,找一至兩樣自己感興趣的活動,或與朋友維持社交關係,盡量讓自己的腦袋連同工作電腦都可於下班後同步「熄機』,將工作放低,轉移焦點和花多點時間在工作以外的有趣事情上,維持工作與生活平衡。」她不諱言,工作的自由度、可發揮空間、獲得的認同與肯定,以及人際關係等都會影響僱員對自身的滿足感,「僱員也應定期審視自己在工作各個範疇的滿足程度,定期增值自己或履行具挑戰性的工作,增加工作趣味性,避免造成怠倦感。維持工作滿足感可提升工作動機和效率,對個人工作表現及整體團隊士氣也有正面影響。」人事關係對一個僱員來說,也是常見形成工作壓力的一環,「尤其是於同一公司工作愈久的人,其朋友圈愈窄,如果和同事相處時可多作工作以外的交流,如一起午膳或聚會,從而令工作氣氛更輕鬆,有利團隊合作和社交支援。」
除了僱員自身外,趙思雅認為僱主也可為員工制定一些措施和服務,實行工作生活平衡。「有些員工的責任感重,即使離開了辦公室,或於休假期間仍會繼續工作,於疫情後,大家已習慣在家工作,將工作融入生活的情況更甚,這對員工的精神健康有所影響。建議僱主可考慮定下時間關閉公司的內聯網系統,或禁止於晚上九時後公事往來或召開會議,讓員工能回家休息,不用再處理工作事宜。」她指出,僱主亦可舉辦些壓力管理工作坊,提升員工對情緒健康的認知,以及團隊活動維持同儕之間的關係,提升團隊氣氛。「透過提供工作坊,關顧員工的情緒處理,也可定期舉辦多個範疇的情緒健康講座,較大型的公司亦可為員工提供單對單心理諮詢面談和輔導熱綫,以及危機心理支援等服務,讓員工感到公司照顧他們的身心靈健康,遇到壓力可及早求助。」
Posted on 20 Oct 2023.